close

社論-中國在歐美債信危機後的國際角色

* 2011-08-15
* 工商時報
* 【本報訊】

 2008年金融海嘯至今快要接近三年了,8月初美國的債務上限疑慮雖然暫告解除,但是不僅沒有使投資人安心,反而引爆美國股市的暴跌,接著又傳染至全球股市,無一倖免。之後美國聯準會(Fed)發表聲明,強調將維持目前的低利率直到2013年。美國股市或者全球股市將可因此平靜下來嗎?更令人擔心的是,這次初露的危機,是否會演變成更嚴重金融風暴,且更甚於3年前的金融海嘯?

 首先探討此次股市風暴與3年前引起金融海嘯的原因有何不同。根據華爾街分析師的說法和近日外電的報導,三年前的金融危機是由下向上擴散的,危機開始於美國過於樂觀的買房人,無力支付抵押貸款的利息,然後沿著華爾街的證券化機器向上,在信用評等公司的推波助瀾下,最終影響全球金融市場和全球經濟。這次卻剛好相反,乃是一個由上而下的過程。歐美各國政府因財政惡化,無力再刺激本國經濟,使得企業界和金融界對歐美政府漸漸失去了原有的信心。此次的引爆點,當然是美國國會兩黨將美國的國債上限問題攤在檯面上惡鬥,此舉終於讓全球投資人提高警覺,原來美國國債也有可能違約;再加上標準普爾信評公司將美債的信評降級,這是過去從未發生的事,更加坐實投資人的疑慮。全球股市連環暴跌,至今一個星期仍處於極為脆弱的狀態,下跌幅度動輒達 5%以上。

 然而美國是全球最大債務國家的歷史久矣,過去幾年國會也不斷地提高法定的債務上限,讓政府可以繼續運作。不過這次的14.29兆美元美債上限,已占其GDP近100%,而今年以來不斷出現債務危機的歐元區,其債務占其GDP雖然也達85%,但卻比美國低。這或許是美國朝野開始有危機感,才會在國會吵成一團。客觀而言,美國債務可能違約的問題開始被重視,長期看來是一個好現象,雖然有經濟衰退的憂慮,但沒有立即的危險。

 其次探討危機形成的金融市場結構。2008年的危機,主要是個人和金融機構採取資金高槓桿操作,而且當時利率正處於高檔,房市泡沫破裂後,許多個人和企業選擇對銀行倒債,使得金融機構立即陷入資金緊縮的危險。各國政府尤其是美國,不得不介入市場,一方面降低利率、一方面對銀行和貨幣市場注入大量資金,以維持市場的流動性。

 但現在歐美金融市場根本不缺資金,更無流動性的問題。有一個例子可以充分說明:紐約銀行8月初採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,向準備存錢的企業收取一定的費用。而且最近3年,Fed執行兩次的貨幣量化寬鬆政策,已使全球錢滿為患,預料各國很難再以挹注資金來解救金融市場。

 此外,中國在金融市場的地位愈形重要,已非3年前可比擬。2011年6月底中國的外匯儲備餘額已達3.2兆美元,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1.9兆美元又增長甚多。其中,中國持有美國國債1.16兆美元,亦即中國外匯儲備中,有多達三分一是以購買美國國債保存。若再加上長期以來持有的房利美、房地美等機構債和有價證券,大陸外匯儲備高達7成是美元資產。因此美國債信被降低評等,或者美元急速貶值,最尷尬和受傷最重的是中國,這與2008年的情勢,已大不相同。

 其實一直以來,中國內部就在討論如何分散外匯儲備風險。一般認為替代方式主要有三種,分別是持有美元以外的其他主要貨幣國債券、購買黃金或天然資源,以及加速人民幣國際化。這些討論一直都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,或只是進行小小的改變。例如,根據資料顯示,中國在今年3月之前已連續5個月減持美債達304億美元,但4月和5月中國又開始增持美債,兩個月共增持了149億美元;同時間為了支持歐元區國家,也增持了不少歐債。

 這種情形其實不難理解,因為儘管美債被降評,但世界上再沒有比美債更好的投資標的了。歐元國際化長達數十年的醞釀過程,但歐元真正流通的時間不過十餘年,卻已岌岌可危,由此就知道美元至今仍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。

 如今中國要擺脫歐美的債務拖累,釜底抽薪當然是人民幣國際化。不過人民幣國際化可不是容易的事,預計在未來數年內根本不可能成真。美元、歐元若大幅貶值,更非中國樂見。但全球金融市場演變至今,如果歐美國家願意致力於降低財政赤字,中國似也應該給予支持,方法之一就是掌握人民幣升值的速度和力道,成為平衡歐美國家財政政策的有效工具。藉由如此作為,中國將可能成為未來穩定全球金融市場的主要力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無可救藥的樂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