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社論-等待果陀

2011-09-26
工商時報
【本報訊】

 法國劇作家貝克特於196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,得獎作品「等待果陀」早於1952年就出版。得獎理由:「『等待果陀』簡單指出人類面對永遠的不可測的等待,所作之形而上的抉擇;到劇終我們仍不知道果陀的身分,正如我們自己到生命的最後一幕時,仍不會知道一樣。」「等待果陀」這個荒謬劇裡,故事的兩位主角一直在等候一位叫做果陀的人,而這位果陀,直到劇終都未出現。八月歐債危機發生以來,歐洲金融業者都在等候解決危機的「果陀」,各方猜測的救世主先是德國、中國,後是歐洲央行(ECB)、歐元區財長會議、金磚五國會議、G20國家組織會議…。然而,直到目前為止,歐洲金融業者仍像劇中的主角,繼續著無意義的對話:「我們走吧!」、「我們不能走。」、「為什麼不能?」、「我們在等待果陀。」不但果陀沒有出現,結局也可能如同這個荒謬劇一開始的對話:「什麼事都作不成!」

 歐債危機的真正危險不只在於歐豬國家個別政府的債券違約問題,而在於歐洲銀行業者面對這些主權債券的曝險金額高達1,500億至2,500億歐元之間,一旦違約發生,歐洲銀行業者的流動性可能發生危機,而歐洲銀行業者的資金又有相當大的比重來自美國。這一連串的連鎖效應,使得歐債危機不只是個別國家的政府債券違約問題,而是歐美銀行業的流動性問題。因此當9月16日歐洲央行宣布將與美國、英國、日本、瑞士等五國央行聯手採取三次提供美元流動性的操作,期限約3個月,持續至今年年底,期以解決銀行流動性匱乏的問題,確實讓歐美股市歡聲雷動。然而,這項提供流動性的措施只能救急,並無助於問題的根本解決:亦即歐豬國家對於主權債務的清償並無對策,仍在「等待果陀」。

 歐債危機一開始,德國似乎扮演著救世主的角色,以其在歐元區的巨大影響力,要求希臘提出財政緊縮的自救方案,做為德國提供幫助的先決條件;但希臘的「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」方案,顯然不能被德國接受。在德國方面,儘管最高法院裁定德國參與援助合憲,然而德國民眾似乎不能認同政府拿本國資源救助外國的作法,以致德國總理梅克爾所領導的政黨在最近幾次的地方選舉,嘗到了六連敗的苦果,德國政府因此悄然放棄扮演「果陀」的角色。

 擁有全球最多外匯存底(3.1975兆美元)的中國,也曾被義大利政府直接要求扮演「果陀」的角色。中國總理溫家寶「四兩撥千斤」,以歐盟未能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為由,婉拒這個重擔。事實上中國本身也面臨著內部諸多的矛盾,例如在生產方面,中小企業面臨「三缺」(缺工、缺料、缺電)問題,甚至是「五缺」(除了「三缺」,加上缺水及缺錢)問題;其中「缺錢」這個問題一方面凸顯「國富民窮」的畸形現象,另一方面也讓「溫州幫」等地下金融(大陸稱之為「影子銀行」)趁機崛起,估計規模達8.5兆人民幣。在財政方面,10.7兆人民幣的地方政府債務中的53%(約5.7兆人民幣)將在2011至2013年到期,其中79%主要來自城市商銀貸款,若地方政府財務周轉有困難,且得不到中央政府強力供應,則將成為城市商銀的潛在危機。至於債市方面,山東海龍企業信評被降兩級,是否會產生骨牌效應,正被密切注意中。中國的「十二五」規劃,看似美麗大餅,但在基本問題未能解決之前,本身轉型都可能遇到困難,更別說當歐債危機的救世主了。

 歐洲央行自從八月以來在公開市場上購買了超過350億歐元的成員國國債,看似有意解決歐債危機。然而9月9日歐洲央行理事斯塔克(德國央行在歐洲央行的代表)突然宣布辭職,據路透社引述消息稱,他辭職是不滿歐洲央行的買債計畫,因為最新一項民調顯示,超過四分之三德國人反對歐盟向財務困難國家增加援助。一般認為斯塔克的辭職會打擊歐洲央行,從而可能讓援助希臘等歐豬國家的計畫生變,而歐洲銀行業者寄望歐洲央行扮演救世主角色的希望,也將隨之落空。

 與歐債危機最有關連的歐洲央行若本身搞分裂,又如何寄望其他國家或組織扮演救世主的角色?因此歐元區財長會議、金磚五國會議、G20國家會議等,會議的結論雖然都說要一致努力解決歐債危機,但也都是口惠而實不至。換言之,歐債危機仍在「等待果陀」。在有效的解決方案提出前,猶如「天不生仲尼,萬古如長夜」,可以預期的是,在這漫漫長夜中,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,國際股、匯市又將巨幅震盪,屆時受害國家將遍及全球。

 要言之,歐債危機將是歐美甚至是全世界金融、財政體系的共業。難道全球菁英、各國政府都願意繼續演出「等待果陀」的荒謬劇?其實,只要各個當事國各退一步,就會海闊天空,問題的解決才有可能;然而寓言故事「獨木橋上的兩頭羊」卻告訴我們:僵局將會持續,果陀很難出現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無可救藥的樂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